在5月5日開幕的“2010上海太陽能光伏展覽會”的展館門口,一臺白底座的ABB分揀機器人被參觀者圍了個水泄不通。
不到3分鐘,只見它用幾個“黑爪子”將桌上的44片藍色電池整整齊齊地堆在了角落里的四個小筐里。ABB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抬起“爪”——拿到電池片——放到筐里,機器人只需0.3秒,“比人手可快多了。”
一名觀眾不禁感嘆:“你看看,我們一年到頭忙得不行,賺到錢的其實是它們這些設備商,他們一定在偷笑。”
記者昨天采訪了多家在上述展覽會的光伏企業(yè)后發(fā)現,雖然今年光伏產業(yè)再度火熱,全球裝機量將同比去年翻倍,約為13GW(1GW=1000兆瓦),但光伏的配套產品如材料及設備等都控制在海外公司手里,真正的贏家是它們。
上海海優(yōu)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海優(yōu)威”)總經理李民昨天對記者說,在光伏電池封裝行業(yè),玻璃、鋁框、硅膠由于技術含量低,都能國產化。但封裝用的EVA膠膜有50%需從海外進口,電池的墊子——“背板”的進口量更達90%。
從光伏設備制造上看,海外“壟斷”勢力同樣強大。美國GT Solar公司總裁湯姆·古鐵雷斯告訴記者,其公司占多晶硅硅片設備(鑄錠爐)的70%國內份額。
德國SMA公司則占據了全球逆變器市場44%的份額。ABB、德國庫特勒等機器人制造商也是光伏電池機械化分揀、搬運及切割的主要供應者。
兩三年前產業(yè)爆發(fā)期,國內一些光伏企業(yè)為了等重要的設備到廠,可能需要花上12到16個月。如今,市場再度火熱,有些設備仍需3到6個月才可到貨。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壟斷格局?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外企有著獨有的技術,容易擴展光伏客戶。
李民告訴記者,杜邦公司是全球唯一能生產聚氟乙烯(下稱“PVF”)粒子的企業(yè)。過去杜邦把這種粒子用在鋁塑復合板的制造上。而如今,PVF又能作為背板材料的原料。
ABB、庫特勒等機器人稍加改裝,也能從食品飲料、制藥及醫(yī)療行業(yè)轉到電池組件的生產上??焖佟⒕珳始懊艚莸臋C器人極適合組件的分類、測試等重復勞動。
外企壟斷的另一大秘密在于光伏市場的千變萬化。2006年到2008年,多晶硅30~40美元/公斤的成本價飆高到400美元/公斤。當時,一些多晶硅廠不計成本地訂購設備,國際少數多晶硅設備廠也接單接到手軟,大賺特賺了一把。
但隨后市場暴跌,多晶硅及組件價回歸理性。這時,多晶硅廠就要考慮成本再采購設備了。GT Solar這樣的設備商又能向對方提供新的技術升級包。
GT Solar一名管理層告訴記者,現在客戶非常注重性價比。相比采購一臺嶄新的多晶硅設備,升級包所含的硬軟件總價格反而更便宜。
“個別外資在配方、工藝上也具有優(yōu)勢。”李民說,就拿封裝材料來講,采購一臺制造背板的設備,就要投入好幾千萬,而且還不一定能產出。“背板的最上游是塑料粒子,三愛富、東岳化工、阿科瑪以及3M等中外化工公司都能做。但從塑料粒子到背板膜的這道工序就沒幾個人能搞得出了。另外,這行與前幾年的多晶硅產業(yè)不同。當時,一些多晶硅投資者看到利潤有十倍,不惜向其他公司大舉挖人,但目前背板這樣的封裝材料毛利也就20%到30%,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看上去并不算太大。因此,只有一些自有技術公司才愿意闖進來。”
很多海外配套商也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等擴產,以降低成本、提高技術,這對大陸競爭對手而言更是挑戰(zhàn)。如ABB已將其機器人總部遷往上海,杜邦宣布公司3000噸的背板用聚氟乙烯薄膜生產線將在不久于臺灣投產。“即便外資企業(yè)的產品售價稍高,但如果技術穩(wěn)定、能耗少,也容易取得客戶的信賴。”李民說。
當然,中國企業(yè)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海優(yōu)威就依靠自主研發(fā)3年前進入了背板和EVA膜等封裝技術,“去年我們只有幾百萬元的銷售額,今年約能有1億元。”該公司副總經理李曉昱告訴記者。上海航天機電也在去年打破壟斷,實現了“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設備”的國內零突破。而合肥陽光電源、中材集團等公司也在國內光伏配套行業(yè)有過人表現。“更多的進入者,必然會使光伏配套市場的成本快速降低,技術進步也將更快。相信中國的配套產業(yè)未來也會像多晶硅、組件一樣,不再被海外企業(yè)控制。”李民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