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日起,我國將實行居民階梯電價。階梯電價被稱為我國電力改革近10年來最敏感的話題。早在2010年,國家發(fā)改委就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公開征求意見。隨后,階梯電價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時隔近兩年,今年5月,各地陸續(xù)召開居民階梯電價聽證會。
雖然階梯電價來得并不突然,但不少公眾還是有“逢聽必漲”的擔憂。近日,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市場研究所所長張粒子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實行階梯電價并非為了漲價,而是為了讓電價在隨“發(fā)電用一次能源”價格聯(lián)動過程中,逐步使電價結構更合理,促進社會公平和節(jié)能。
國家出臺居民階梯電價政策主要是考慮社會公平問題
中國青年報:不少人質疑實行階梯電價就是為了漲價,您怎么看?
張粒子: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我國實行煤電聯(lián)動,煤價上漲導致發(fā)電成本上漲,就要上調電價。如果單純?yōu)闈q價,上幾次煤電聯(lián)動調電價時直接上調居民用電價格多省事,何必花這么大精力和成本搞階梯電價?
國家出臺居民階梯電價政策,主要是考慮社會公平問題。從電力生產到電力輸送,再配送至每個用戶,居民用電電壓等級最低,經過配電環(huán)節(jié)卻最多,其供電成本遠高于工商業(yè)用電。國外居民電價一般是工業(yè)電價的1.5倍至2倍,而我國居民用電價格比工商業(yè)用電價格低得多,還沒有達到補償供電成本的程度。長期以來,我國工商業(yè)用戶一直在交叉補貼居民用戶。近年來,隨著煤電價格上漲,我國工商業(yè)用電價格上調幅度大,居民用電價格上調幅度小,交叉補貼越來越嚴重,這不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但由于電能現(xiàn)在是生活必需品,要保證低收入家庭用得起電,這是社會公平問題,所以在煤電聯(lián)動時,沒有采取普調居民用電價格的機制。而居民無論收入水平高低,用電統(tǒng)一執(zhí)行低電價,等于用得多補得多。目前全國5%的高收入家庭用電量,占居民用電量的24%,高收入居民享受了更多工商業(yè)用戶補貼,這也是一種不公平。
階梯電價是一種電價定價機制,按家庭每月用電量分三個檔次,第一檔是基本用電,電價較低,不能補償供電成本;第二檔是合理用電,電價稍高,基本能補償合理的供電成本;第三檔是高額用電,電價最高,除了供電成本外,還應包含目前沒計入電價的電力生產環(huán)保成本。這樣的電價結構更合理,能使用電多的家庭承擔相應供電成本,從而建立起公平負擔供電成本的機制。用電量在第一檔范圍的居民用戶電價并沒有上漲,而80%的居民用戶用電量在第一檔中。
中國青年報:您了解到的各地居民階梯電價聽證會的情況怎么樣?
張粒子:很多聽證會代表也誤認為實行階梯電價就是為了漲價,所以在聽證會上提出,為了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應該把第一檔用電量提高。
其實,第一檔電價被稱為“生命線電價”,是為了保障低收入群體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用電要求,這檔的電價水平通常低于單位電量的實際供電成本。如果第一檔用電量不斷提高,很多中等收入群體都進來了,不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成本了。我認為,第一檔用電量不能過高,否則就會偏離設計階梯電價的初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