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訪談室,今天我們的創(chuàng)業(yè)訪談請來的是校內網的創(chuàng)始人王興,首先請王興和各位網友打個招呼。
王興: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下午有機會在這里和大家見面。我是清華大學電子系97級的學生,2001年畢業(yè)去了美國,2004年碩士畢業(yè)回國內創(chuàng)業(yè),中間到現(xiàn)在有三年的時間,經歷了一些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現(xiàn)在我們正在做的一個項目叫校內網(www.xiaonei.com)。校內網這個名字非常直白,是針對大學生做的網內空間,同學們可以非常真誠地交流,有自己的檔案、照片,我們2005年初開通,增長非常迅速,現(xiàn)在開通了幾十所學校,有3萬用戶,還在迅速增長。
主持人:《創(chuàng)業(yè)訪談》請到王興,是因為王興的年輕,他97年被保送到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你初一的時候就開始編程了,當時編程是什么樣的情況?
王興:那時候在91年,當時我們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電腦是什么。非常幸運,我當時是讀當?shù)刈詈玫闹袑W,龍巖一中,學校進了一批中華學習機,甚至還不算PC,當時的機器只有64K的內存,沒有驅動器,連軟盤都沒有,更別提硬盤了。
主持人:你當時被保送到清華的時候有很多的選擇,可以去讀計算機,而你當初為什么沒有選擇計算機系而選擇了工程?
王興:我當時想中學六年都和電腦泡在一起,到大學可以換個東西,我非常喜歡電腦,無論讀什么都不會離開電腦,所以我覺得應該學一些電腦之外的東西。我姐姐在清華電子系學習,高我兩級,告訴清華電子系是一個大系,非常優(yōu)秀。
主持人:你后來四年大學畢業(yè)后拿了全獎去美國讀研,師從高光榮老師。我想知道你在出國的時候,對于你未來的職業(yè)走向有沒有一個設計呢?比如在美國讀一段時間然后在那邊找一份好的東西或者掙很多的錢,當時你出國的時候是什么想法?
王興:我出國的時候想法跟你剛剛提的完全不一樣,我從來沒有想在美國拿一個學位找一份工作安穩(wěn)地過中產的生活,那個目標如果我愿意,一定可以達到。但我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大的追求,自己比較幸運從小到大受到比較好的教育,去了清華又去美國讀書。追求富裕的生活是可以達到的,但我有更大的抱負,去美國之前我想要學一些對自己有用對社會有用的東西,將來我要回來自己創(chuàng)業(yè)。
主持人:當時已經有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
王興:對,我在清華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加入了清華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協(xié)會,在98年的時候,我們學校舉辦了首界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那個時候就有了創(chuàng)業(yè)的概念。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想過自己具體做什么事呢?
王興:只能說有一個大的方向,我是學技術的,想用自己的技術創(chuàng)業(yè),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更具體一點肯定跟計算機、互聯(lián)網相關,現(xiàn)在也沒有跳出這個大框架。
主持人:后來你在美國讀研,一段時間以后,你對事業(yè)規(guī)劃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呢?
王興:沒有,我覺得大方向始終是沒有變的。在美國的經歷只是使我更堅定了信心。
主持人:你在2003年回到國內,當時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能不能介紹一下你當時回到國內的情況呢?
王興:當時是2003年末,我是圣誕節(jié)那天上飛機,非常巧合。上飛機之前我跟國內的朋友進行聯(lián)系,有創(chuàng)業(yè)的構想。當時我們想做一個社會性網絡,2003年末應該是Web2.0大潮剛剛起來,當時有一個社會性網絡,就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簡稱SNS,這是人的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結合,把這兩個網絡結合在一起就是SNS。在美國當時已有很多成功的SNS網站,而在國內還是空白,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機會,應該把互聯(lián)網運用到社交上去,所以我們準備回國做這樣的事。
主持人:那你當時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什么?
王興:第一個項目叫“多多友”,我們希望用互聯(lián)網幫大家結識更多的朋友。這是典型的社會性網站,你上來要注冊,要公布自己的一些信息或者昵稱,可以結交一些朋友。一個想法是通過朋友認識朋友,其實SNS后面是小世界理論,這個世界雖然很大很多人,但是其實任何兩個人可能通過六個朋友的關系就可以連接在一起。從最初構思到回國后團隊正式組建到開發(fā)發(fā)布花了半年的時間。
主持人:在這個項目上線以后,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王興:是推廣的問題。因為我們團隊三個創(chuàng)始人都是技術背景出身的,開發(fā)對我們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事。我們做第一個網站因為定位不夠專,所以面臨很大的推廣問題。剛開始做的時候,想到所有的網民都是我的用戶,這個市場多大。但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定位不專一,誰都是你的用戶,最后可能誰都抓不住。東西做出來后你不知道怎么告訴別人,告訴哪些人。而這個年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走不通的,你必須把好東西告訴別人。
主持人:有沒有想一些好辦法?
王興:我們想過很多辦法,總體來講不是很成功。既然朋友認識朋友,我們當然是以身作則自己先上站,再告訴朋友,通過他們再告訴其他朋友。大概花了兩年時間,有3萬用戶。這個時間很慢的,現(xiàn)在我們校內網只花了三個月就到了3萬的用戶。
主持人:回頭看自己做的第一個項目,你會給它打幾分呢?
王興:我覺得可以打61分,因為我們畢竟做出來了,也推出去了,有一定的用戶。事實上有不少朋友在上面用,雖然我們推得不廣,但已經上的人覺得它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雖然失敗了,但是在這條道路上證明了這個方向是不對的。
主持人:對于你來說,“多多友”也算是有益的嘗試。
網友:你是學技術出身的,那么你學技術和管理之間會有沖突嗎?
王興:我覺得不應該有很大的沖突,因為很多人都是做技術出身最后轉型到管理,管理最根本還是人與人的交流,有合作的心態(tài),同時按計劃地執(zhí)行,管理不應該是很難的事。
主持人:在“多多友”之后你又做了第二個項目叫“游子圖”,這是一個什么項目呢?
王興:這是非常專門的服務性的網站,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國外數(shù)碼很發(fā)達,我們的父輩不太習慣上網,我們游子圖可以讓在海外的游子把數(shù)碼照片發(fā)到國內,通過信用卡付費,我們給沖印出來送給他們的父母。我在國外有這種體驗,也問過很多國外的朋友,他們有這個需求,所以做這樣的事。當時有很多的數(shù)碼沖印網站,但他們非常泛,“游子圖”是非常專的,是針對海外的朋友。第一個用戶是我姐姐。她是典型的用戶,是國外的留學生,想跟國內的父母親傳送照片。
主持人:然后就在你的說服之下體驗了游子圖,后來游子圖有沒有給你帶來收益呢?
王興:帶來一部分現(xiàn)金收益,但沒有我們預想那么大。因為我們三個人創(chuàng)業(yè)時間精力是有成本,它當時的收益并不足以彌補我們的成本。
主持人:你們當時有沒有考慮說擴大你們的團隊,比如多招一些人跟你們一起做游子圖?
王興:要看到事業(yè)發(fā)展大趨勢的時候再加人是比較負責的做法。
主持人:游子圖做了多長時間?
王興:開發(fā)只用了二、三個月的時間,網站還在運營。當時我們認為SNS大方向是非??春玫模虚g的增長過程是有波折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短期的項目有現(xiàn)金流。大家知道騰訊做QQ非常成功,增長非???,但是他們之前也做過項目外包,通過那些活養(yǎng)活QQ這個項目。我們做游子圖也是來補充我們做SNS過程中現(xiàn)金的需要,希望用它來支持你們的多多友。
主持人:你第二個項目和第一個項目有什么區(qū)別?哪個更成功?
王興:這兩個類型是不成功的,我剛剛說了SNS是長線,我們會堅持在這個路上走下去,游子圖只是一個補充,是提供一個短期的收益。我們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也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在采訪你之前,我在網上搜到很多你的資料,跟你有關的項目除了游子圖、多多友還有很多,你前后大概做了多少個項目?有計算過嗎?
王興:大大小小有三、四個,但不包括我業(yè)余時間做的。會寫程序的話,有個想法你就實現(xiàn)了,特別是網絡時代這是很容易的,只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做。
主持人:經常靈光一閃就產生了一個想法,然后開始編程然后做出一套東西?
王興:對,那個東西只是自己的興趣,不是我們團隊主要發(fā)展的方向?;ヂ?lián)網行業(yè)創(chuàng)業(yè)門檻低,我覺得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開始做一個雛形不難,幾個人會編程就可以做出來,但真正做完善,集成很多用戶,而且讓用戶有體驗,門檻并不低,需要團隊、需要具體的方向還有執(zhí)行。
主持人:我們看到你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發(fā)布了校內網,當時怎么想到做校內網這樣一個模式?
王興:我們這兩年多來一直在關注SNS方向,我們第一個嘗試不是特別成功,增長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快,后來我們就分析原因。再后來我們就覺得應該更專注,因為社會性網絡如果面對所有人,聽起來好象有很大的市場,中國有1億多網民。但你服務所有人就不可能對任何人進行很好的服務,所以我們要細分,選擇我們最熟悉的人,而且是最有活力的人,而且是在校大學生,我們專門針對大學生做一個社會性網站和軟件,而且是校內網。12月末發(fā)布,之前準備了幾個月。2004年我看到facebook,但沒有什么感覺,2005年上半年我又去看了,也沒看出什么感覺。后來看到一些報道,2005年下半年我又上去仔細地看,有一種體會,感覺它是SNS的代表,它的價值不僅僅在軟件方面,在社會性上,同樣的網站像我們的校內網,對校內學生的吸引很大,但對于其他人可能吸引力不見得那么大,facebook也是這樣,因為我當時已經回國了,沒有那么深刻的感覺,所以才會觀察了那么久。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facebook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專注,不是討好所有人,而是針對所有的大學生。我們把服務所有人的網站定位更專一些,面對校內大學生。
主持人:介紹一下你們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你們創(chuàng)業(yè)團隊包括你在內有3個人。
王興:這是最初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
主持人:你們走到一起的?
王興: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團隊很重要,創(chuàng)業(yè)肯定有高潮、低谷,很多團隊開始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但碰到困難就散了,或者一些團隊挺過困難,但遇到好的時候意見不合也散了。團隊的默契很重要,像我們認識很多年,王惠文是我上大學時候上下鋪的兄弟,另外一位是我的中學同學。我們走了兩年多,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我們團隊始終非常團結。我們三個人都是都是技術背景出身,我和那位大學同學,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的,而另一位是天津大學計算機系的。當時我提出這個建議討論,他們兩位有更大的決心做這件事。我們之間通過電子郵件以及越洋電話有過很多的溝通。
主持人:現(xiàn)在你們團隊有多少人?
王興:現(xiàn)在我們團隊擴展到了11個人,有各方面的同事。因為我們三個是技術背景出身,經驗可能不是特別足。后面有唐加入,他是我在清華電子系的師兄,有很多年創(chuàng)業(yè)的經驗,也成功運營很多公司,他在市場推廣以及管理方面給我們很大的幫助,還有郭,她是一個女生,是北大經濟學院畢業(yè),后來到美國拿到了一個經濟學碩士學位,她跟我們也有互補的關系,首先性別不一樣,思考問題角度不一樣,另外她是從經濟角度出發(fā),跟我們技術背景出身的人思考角度不一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