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在上海世博會城市地球主題館,人們正在感受低碳生活的“視覺的夢想”。 張延林攝
在過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這4個字在中國遠比全球變暖升溫更快。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它獨占10%的提案;將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會在0.004秒的時間里蹦出3600萬個搜索結果。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沒有一個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員是西藏自治區(qū)的首府拉薩,計劃成為以應用太陽能為主的“太陽城”。
但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姜克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國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開幕的坎昆聯合國年度氣候變化峰會上,他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有項明確的任務——積極參加以“低碳城市”為主題的邊會,與各國代表“學習并交流經驗”。但他坦言,將不會在邊會上進行主題發(fā)言。
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也許還是政治風險,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就變成政治機遇了
低碳城市不僅在數量上遍布了中國的版圖,發(fā)展路徑的選擇也頗為多樣。在河北省保定市,渾身覆蓋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電谷大廈”成為這座歷史名城的新地標;山東德州的“太陽城”名聲儼然有賽過“德州扒雞”之勢,太陽能路燈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選擇與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進行共建,讓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態(tài)示范市”的底氣;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場消滅空調外掛機的全城總動員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在姜克雋看來,這些熱情值得鼓勵,但要“名副其實”很難。
目前業(yè)界公認的低碳城市標準是,將建筑、交通、工業(yè)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規(guī)劃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規(guī)劃中,并能使整個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顯下降。
這一概念發(fā)軔于倫敦市前市長利文斯頓2007年發(fā)表的減碳計劃書——《今天行動,守候將來》。在計劃書中,利文斯頓將倫敦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鎖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麥的哥本哈根市堪稱“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間,這座擁有120萬人口的城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20%。
在我國,不僅沒有一座城市有過可以量化的減排歷史,還出現了諸多建設低碳城市的怪現狀。有的是“舊瓶換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產開發(fā)之實;還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著低碳旗號的新能源產業(yè)園區(qū),還停留在設備制造的低端加工環(huán)節(jié);還有的“掛羊頭賣狗肉”,“燒著高碳的煤,生產低碳的節(jié)能燈”。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沒有要強,起碼說明重視這個形象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莊貴陽認為。在他看來,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廣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幾年前,他所在的研究機構曾就低碳城市發(fā)展項目的合作事宜,與多個省市的相關部門接觸,但大部分負責人都以“不知道國家在氣候談判上的態(tài)度”為由婉拒了合作邀請。
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大會成為分水嶺。這次會議的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此次在墨西哥度假勝地坎昆召開的氣候大會,是締約方第16次會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