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2月9日至13日的兩次降水期間,氣象部門抓住有利天氣條件,組織北京、天津、河北等旱區(qū)采取跨區(qū)域聯(lián)合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對減緩旱情起到積極作用。人工影響天氣在我國開展的情況如何?會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不可能“人工造雨雪”
人工增雨雪作業(yè),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條件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郭學良表示,現(xiàn)代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是基于自然云和降水的形成過程建立的,通過飛機、火箭等運載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劑,促進云水向降水的轉化過程和提高轉化效率。例如,播撒碘化銀催化劑,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進云中過冷水冰晶化而形成降水;通過飛機向云中播撒吸濕性催化劑(氯化鈉等鹽粒子),促進云滴粒子形成的核化和碰并過程,產生降水粒子。
“這些事實和原理,是通過大量的室內實驗、數(shù)值模擬試驗和外場科學試驗檢驗和驗證,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的。”郭學良說,幾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國內外大量人工影響天氣科研和外場試驗成果的積累,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目前已趨于業(yè)務化。
氣象專家強調,人工增雨雪作業(yè),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條件,不可能做到晴空條件下的“人工造雨雪”。人工影響天氣的范圍和影響是有限的,不能夸大。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王廣河舉例說:我國上世紀70年代之前叫人工“降雨”,之后改為人工“增雨”,“人工增雨這個概念就更為科學,意味著對具備人工影響天氣條件的云施加影響,會使其增加一定的雨量,而不是想讓天空下多大雨就可以下多大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介紹,立春之后,我國暖濕氣流開始活躍,水汽條件較好。此次冷空氣與暖濕氣流交匯位置偏北,為氣象干旱區(qū)帶來了良好的降水條件。各地氣象部門適時開展的人工增雨雪作業(y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何在我國大規(guī)模開展?
我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
現(xiàn)代人工增雨雪活動開始于1946年,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個國家開展這項工作。我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