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十二五”全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guī)劃》指出:截至2010年底,我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不足10%;到2015年,城鎮(zhèn)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將達到15%以上;“十二五”期間,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資將達到304億元。從規(guī)劃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階段再生水行業(yè)存在資源利用率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究竟再生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地下水與土壤環(huán)境教研所教授劉翔。
再生水利用率低
中國經濟導報:在水資源日趨緊缺的今天,再生水利用已經成為實現(xiàn)水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的有效途徑。然而,據了解,我國再生水利用率僅占污水處理量的10%左右,與發(fā)達國家70%的利用率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您認為產生如此之大差距的原因有哪些?
劉翔:產生如此之大差距的原因比較復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自身用水的體制、機制可能還不夠健全,比如說水價的不平衡、不合理用水習慣的延續(xù)、管理機構設置過多導致部門間利益出現(xiàn)矛盾等等;二是我國再生水本身的利用技術方面也有一些問題,再生水的水質或者水量有時候不一定能夠滿足回用的需要,無法滿足用水穩(wěn)定的保障。第三,公眾本身可能在用水習慣,或是心理上還未完全接受再生水,很多人在有自來水供應的前提下往往不會使用再生水,因為總覺得再生水水質不是很好等等。要想解決上述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在于再生水利用技術的提升,同時加強宣傳力度,并且對再生水利用制定合適合理的模式等等。
中國經濟導報:有專家指出,從技術水平上講,家用、小區(qū)、社區(qū)、城市,每個級別對再生水管網建設的要求都有差別,級別越高,技術需要的專業(yè)化的程度越高。這也是影響再生水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您如何看待?
劉翔:技術因素是影響再生水使用的因素之一,但是技術困難也并非無法克服,這就要看我們對再生水利用的迫切性到了怎樣一個程度,政府的引導有多大的力度,水資源的需求和供給到底有多大的矛盾等等。單從目前國內技術本身來看,再生水的回用應該沒有障礙,就是說,對污水或是品質較差的水源,再生水廠會運用多種技術處理到用戶需要的水質。
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成本問題,一個是工程實施的可行性問題。成本問題會影響到再生水價格和自來水價格的價格差,進而導致人們對使用再生水的取舍。而可行性問題要考慮的就比較多了。再生水的利用一般是不同目標用戶的回用,不同用戶可能對水質的要求有所不同,基本上很少有人要求再生水做到和飲用水一樣才利用,再生水一般多用于農業(yè)、工業(yè)、景觀水體補充、城市綠化、沖洗車輛道路等等和生活相關的用途,但即使是這些用途,不同用途對水質的要求也是有差別的。城市自來水水質是統(tǒng)一標準,只有滿足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水質的水,才可以進入自來水管網。而再生水,由于目標用戶的水質需求不同,如果要鋪設再生水管道的話,勢必就要求進入管道的水達到不同用戶對要求最高的那個水質,才能進入管網,否則,要求較高的水質用戶要對再生水進行再處理才能利用,這就會對再生水管網的建設運行帶來困惑。將來進入管網的水的水質是要滿足最高標準還是平均標準,這都是問題,但無論以什么標準來要求,都會對工程設施的基礎配置有一定要求和選擇,從而給管網工程帶來一定設計和實施上的困難。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水質水量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對于再生水利用的阻礙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劉翔:從水量上講,再生水的生產地和利用地通常存在空間上的距離,因而需要傳輸。再生水的傳輸,目前主要有3種形式,一種是再生水回歸自然,即再生水回歸到河道里,沿線一些用水用戶可從河道里直接取水來用,這是一個間接的回用過程;第二種是把再生水管道直接鋪設到使用用戶那里去;第三種就是可以通過短途運輸進行,比如借助城市綠化車、灑水車等短途運輸工具將再生水送給用戶?,F(xiàn)在國內主要使用的是第二種方式。而對于自來水來說,自來水只要把管網鋪好,有用戶想用了,直接分流開口就可以直接使用自來水了,但是再生水的管網覆蓋程度,目前還達不到像自來水那樣的大規(guī)模水平,可能原來鋪設管道的水量夠“10個”用戶使用,后來增加用戶之后,水量的分配可能就不夠了。
從水質上講,剛才也提到了,由于各個用戶對使用再生水的水質要求不同,這樣進入管網的再生水水質就需要滿足所有用戶里面水質要求最高的那個標準。如果達不到,那么水質需求高于供水水質的用戶就必須進行二次投入再處理,二次投入不僅要花費資金,還需要有土地占用,運行維護等成本,當這些成本進入后,可能用戶就覺得還不如直接用自來水方便了。
加強管網建設同時采取間接回用
中國經濟導報:針對您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您認為該如何克服?
劉翔:我認為應該采取和城市規(guī)劃相結合的方式去系統(tǒng)解決上述問題。城市發(fā)展是有一定功能定位的,在城市的不同地區(qū),如高新產業(yè)區(qū)、工業(yè)園區(qū)或其它地區(qū),每個地區(qū)對水質的總體需求基本是穩(wěn)定的,而且對于水量的需求也可以估算出來,這樣的話可以通過管道輸送直接送到該區(qū)域。除此之外,國外普遍采用再生水間接回用的方式。所謂間接回用,不是讓再生水直接配送到用戶,而是讓再生水回歸自然水循環(huán)過程,充分利用自然水體的緩沖稀釋和自凈的能力來調節(jié)水質。對城市來講,可以考慮適度加強再生水管網建設和利用天然河湖渠道相結合的方式作為再生水輸送和水量調配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是解決水質水量矛盾的一個有效辦法。
中國經濟導報:目前再生水利用方面還存在水質不達標的情況,你認為是技術上的問題么?
劉翔:水質不達標,我認為技術不完善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對水質標準的要求不到位,再生水水質的標準,只要能達到用戶的需求,就算是合格的水質,那么相應的技術也是合格的。目前我國再生水的利用應該說還是能夠基本滿足已有用戶的水質要求,但是再生水在利用過程當中確實還存在安全性的問題。
安全性的問題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再生水的水質穩(wěn)定性問題,因為隨著進水水源的波動或是處理工藝的不同,水質難免會出現(xiàn)波動。目前很多企業(yè)所謂水質“達標”,大多采用“模糊概念”——即平均達標,但實際情況是,水質可能會出現(xiàn)波動,那么水質較差的時候可能就不能達標了。而對用戶來講,用戶是無法接受平均達標這一說法的,必須是完全達標——無論何時何地水質都必須滿足用戶需求水質。
第二個問題是,目前我國對再生水的使用標準還很有限,水質的考量指標不是很多。再生水畢竟是通過對污水處理后產生的,這就可能會殘留一些有害成分,而這些成分在現(xiàn)有的考量指標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再生水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和人體進行接觸,這樣再生水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就會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問題。
通過引導加強公眾意識
中國經濟導報:您對于建立一個合理的再生水價格機制,有何建議?
劉翔:再生水的價格,目前國內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不同地區(qū)特別是水資源擁有程度不同的地區(qū)對水資源的需求也不同。一般來說,水資源可分為常規(guī)水資源和非常規(guī)水資源,作為非常規(guī)水資源的一種,再生水的定價跟常規(guī)水資源是不一樣的。對于成品水資源的定價,往往涵蓋3個部分:一個是資源部分,即水資源費,對于自然水體來講,水資源費是要收取的,但對再生水來講,目前國家政策上是免受這部分費用的;第二個是處理的成本費用,無論是自然水源還是通過污水處理產生的再生水,都要經過凈化的環(huán)節(jié),這會產生一部分成本費用;第三個費用是目前沒有的,但是我認為可以嘗試,就是調節(jié)費用,所謂調節(jié)費用,就是某地區(qū)有意識地促使或引導用戶進行一定目標導向的選擇的費用,比如很多城市現(xiàn)在收的停車費越來越高,但其實停車成本沒有增加,但停車費的目的之一,我認為是政府想引導公眾不要占用太長時間的停車位,這種方式,水價的制定也可借鑒。目前來看,自來水和再生水的水價差距還不是很大,而且再生水的處理畢竟還有一定成本,有時候成本甚至更高。我覺得可以在某些可以利用再生水的場合,采用不同的水價制定方式來引導用戶選擇再生水。當然目前國內已經對再生水的使用有一定的政策導向,比如在某些地區(qū),政府明確規(guī)定電力企業(yè)需要使用再生水作為冷卻水,這就屬于政策的導向。
中國經濟導報:目前對于再生水的利用,很多公眾還存在一定疑慮,您認為該如何普及再生水的利用?
劉翔:目前國內城市用水量是很可觀的,以北京為例,北京每天城市供水100多萬噸,其中居民生活用水中大約有1/3用于家庭沖廁。而再生水完全可以滿足沖廁的水質要求。這樣來看,再生水的使用潛力還是很大的。
當下要想對公眾推廣再生水,一個是要解決水質不穩(wěn)定問題,現(xiàn)在部分再生水的水質不是很穩(wěn)定,如用于沖廁可能會導致帶來馬桶發(fā)黃、結垢。作為居民來講,感官上感覺對自己生活有影響,心理上不太愿意使用。第二就是引導,發(fā)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將自來水和再生水的價格的價格差,擴大到一個會對居民消費心理產生影響的程度,最后,也要加強對公眾的宣傳,讓大家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