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從西式到中式的環(huán)保之路,廖曉義承認前者為后者做了必要的鋪墊,但“西方文明并沒有給我們帶來我們所希望的福祉”,“不管我愚鈍也好,智慧也好,這都不是一個個人的、偶然發(fā)生的事情,它是一種時代現象,就是大家都要找安身立命的居所。”
我愛問連岳之——如何成為一個公民
提名理由
他是一個自由撰稿人,一個網絡“達人”,但其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2007年反對PX項目事件中,以連岳為代表的廈門市民富于理性和建設性,具有可貴的勇氣和行動力。中國公民維權史與中國環(huán)保進步史,皆因此而改寫。
人物簡介:
連岳,當今中國最活躍的專欄作家之一。
1970年出生。原名鐘曉勇,福建長汀人,現居廈門。
《南方周末》原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第一財經日報》《外灘畫報》《上海壹周》等媒體開設專欄。出版作品有《來去自由》《我是雞湯》。
連岳經歷頗多,成為記者之前,曾當過老師,做過檢察官。
言論:
“我本來想躲進這小島,可是逃到哪里都沒用,空氣是你躲不掉的。你當臣民都沒得當了,只能當公民。必須要表達出我們自己的意愿。從3月寫到12月,沒有太多的想法,只不過是盡一個媒體人的本分,就算別人覺得沒用,也得盡本分。不算容易,但也不是多么困難的事情。”
——連岳
本刊記者/ 劉炎迅
連岳在電話里的聲音很低沉,甚至有些慵懶,不熟悉他的人僅僅聽著聲音,很難聯想到這就是那位被輿論定位為廈門PX事件中的勇敢斗士。
眼看奔四的年齡,但很多時候,連岳都被人誤認為是80后。
唯一的那點戰(zhàn)斗感,來自濃重的眉毛,絲毫不含糊。
PX之后,回歸個人的散步
他說自己是個宅男,不出鼓浪嶼島,大部分時間接待朋友,他會選擇在自家那座老別墅附近的一家茶館里,一邊慢悠悠地泡功夫茶,一邊聽朋友說話。
得知入圍《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環(huán)保人物,連岳并沒有特別的興奮,依舊低沉著嗓子。
相比于電話里的交流,連岳更習慣用電子郵件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就像他每天的工作一樣,從自己郵箱中的若干封“我愛問連岳”的讀者郵件中,選出幾封,認真閱讀,并很有效率地回復。
家國大事和兒女情事,在連岳那兒都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大事,因為二者都關乎個人的獨立人格。
連岳最近都在廈門,他偶爾出門,生活平淡,看書、上網、更新twitter,寫寫專欄。
問他最近對廈門的環(huán)境還滿意嗎?
他說,無論走到什么地方,現在只會希望環(huán)境更好,很難說滿意,滿意的狀況是要等中國環(huán)境的總體質量上升以后才會有的心態(tài)。
他現在每天都會在鼓浪嶼散步。
“散步”,這個如今讓人們浮想聯翩的詞語,帶著那么點民意的初萌。而在連岳看來,當下的這份清凈生活,完全歸功于2007年夏天的那場集體散步,可謂驚心動魄。
PX事件之后,連岳覺得生活沒有太多的變化,現在的自己,更看透了一些世事,也更成熟了,他不會經常和一些環(huán)保人士聚會,不做太多的交流,他習慣一個人做事,理由很簡單,“廈門有的NGO,在PX事件中體現出來的畏縮及消解民眾勇氣的做法,讓我無法對其有信任感。”
再次提及PX,讓連岳印象最深的是,廈門大學趙玉芬院士、袁東星教授及其他一些院士教授的專業(yè)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廈門市民普遍體現出來的勇敢與擔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