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偶然路過瀟湘中路時,再次被銀盆嶺旁、湘江河畔一排整齊的黃色老式建筑吸引了。
它們有著西式的石砌拱門,還有著構造莊重的半圓形頂心,正在我好奇這片建筑的歸屬時,我看到了拱門上顯眼的字體——裕鴻紗廠。
我的思維一下子被拉回90年前,一腔熱血、產業(yè)報國的知識分子們,將自己的政治理想灌注到辦廠、搞實業(yè)上,清末的狀元張謇開了棉紗廠,同盟會員吳作霖辦起了裕鴻紗廠。
在那個幾乎沒有任何工業(yè)基礎的時代,誰會關注紗廠對湘江的污染?換句話說,節(jié)能減排、低碳經濟,對當時剛從農耕經濟覺醒的實業(yè)家們而言,又是多么的遙不可及。
往前推300年,正是“海上馬車夫”荷蘭恣意江湖的時代,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岸小國,卻控制了當時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海上貿易,將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全球20多個地區(qū)納入自己的殖民版圖。又有誰會想到,這個曾經叱咤風云的國家,如今正被上漲的海水逐漸淹沒,甚至有人預言,它將在2100年被海洋淹沒。
90年前吳作霖在湘江河畔建裕湘紗廠,沒人去指責他會給湘江帶去污染,300年前荷蘭稱霸全球時,沒想過移民到達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是的,當時的他們又如何能想到,百年之后的我們,竟然會被污染的湘江、不斷上漲的海水困擾?
是的,是時代變了,不斷被污染的湘江提醒著我們節(jié)能減排的嚴峻,不斷上漲的海水又在提醒我們發(fā)展低碳經濟是多么的重要。
不要以為節(jié)能減排是政府強加給我們的責任,不要以為低碳只是危言聳聽,真正的事實是,他們將在經年以后決定我們子孫后代的存亡。
于是,很多企業(yè)家朋友真的將節(jié)能減排、發(fā)展低碳當成了責任,當成了一種義務,但真正的事實是,僅僅把低碳作為公司的責任仍然不夠,它的背后,同樣蘊含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商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