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現實的,近日靖江農民陳順貴自己研制的太陽能汽車卻做到了這點。不用花一分錢,每天曬曬太陽,汽車就能開出40公里。
28日,在靖江汽車站附近,記者看到了這輛太陽能汽車。和普通轎車不同的是,這輛車的前板和車頂裝滿太陽能電板。陳順貴說,他的汽車電機功率是4千瓦,最高時速達到60公里。根據測試,正常晴天的光照能量,這輛車能行駛40公里。54歲的陳順貴是做燈具生意的,年輕時學過電器專業(yè),平時特別喜歡動手。“8年時間,我造了兩輛太陽能電動車。”陳順貴說,8年前,在一次燈具會議上,他看到了太陽能路燈。受此啟發(fā),他開始考慮制造太陽能汽車的可行性。經過試驗和計算,他覺得本地有足夠的光照能量讓汽車行駛。
造出第一輛太陽能汽車,陳順貴花了5年時間。造第二輛太陽能汽車,陳順貴用了3年時間。個人造車太難了。陳順貴說:“每輛車的零件都達到1萬多個,成本都達到了10多萬。除了電機、電池、儀表等部件由廠家特制外,大部分部件都是我用鐵錘敲打焊接加工成的。”
“造車的過程中,我掉過一次眼淚。一個素不相識的老板,聽說我想造太陽能汽車,二話沒說,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兒,把自己的汽車吊起來讓我慢慢看。他還說,只要我有需要,不明白的,隨時找他。”接觸了大量汽車后,陳順貴發(fā)現桑塔納2000的車型最貼近太陽能汽車的要求。“畢竟不是內行,真正動手時,才知道有多復雜。不順手的時候,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
一個小小的車門“鉸鏈”(用于連接門和車身的馬蹄形鐵塊)就曾把陳順貴難倒。“就這么不起眼的東西,前后試驗了很多次,還專門找來工程師在電腦上模擬,就是不行。門不是關不起來,就是只能開一條縫。”
“不過我從沒想過后退。事情總歸要人去做。困難面前,你不做,他不做,這個社會還怎么進步?所以,不能想太多,想多了,你一步也動不了。”
試驗30多次,合格的“鉸鏈”才做出來。“那天,我什么都沒做,就睡覺。太累了。”
陳順貴介紹,第二輛車采用了鋰電池、氣囊減震系統和輪轂電機等新技術,時速從原先的20多公里提高到了60公里,并且乘坐更加舒適。此外,新研制的太陽能汽車還新增充電系統,在陰雨天或者需要出遠門時,只要充好電,最遠能開出240多公里。
陳順貴測算,一般的轎車行駛1公里油料成本至少需要4毛錢,而太陽能汽車行駛無需成本,即使充電行駛,每公里成本也僅為幾分錢。他表示,自己制造的太陽能汽車技術上還不算成熟,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有一天這種汽車能形成產業(yè)化,讓更多人享受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交通工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