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的西漢時長信宮燈
今天,節(jié)約能源成為人類的終極目標,而早在唐代,省油燈便開始為人類省下光明的成本。近日,在上海世博會上亮相的西漢時長信宮燈,更是將中國人兩千年的節(jié)能歷史帶到世人眼前。收藏一盞古燈,不僅留存了昔日的案頭必備,更是一段人類追尋光明的歷史。
兩千年來,青燈黃卷,紅袖添香,一盞小油燈已在氤氳中化為光明、 希望和溫暖。而當大洋彼岸的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之后,“開時惟怕冷風侵”的燈,便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有識之士卻并未將其遺忘,它們以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和深刻的人文情懷正在成為當下收藏界的新寵。
燈的出現,結束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傳統(tǒng), 燈讓文明慢慢起步?!度圃姟分校?寫到燈的意象共有1563次, 可見燈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看那 “猶自殘燈照落花”,再看那“夜雨孤燈夢,春風幾度花”,今人打趣,這中國古代的燈還能不能亮,否則就沒了那份氤氳下的紅袖添香。古人在燈具上花盡心思,由此產生了曼妙多姿的燈文化。作為見證和記載人類文明進程的燈具,走上拍臺,放進博物館,歲月熄滅了它的燈光,卻并未抹去它的風采。
難覓唐代省油燈
今天社會有節(jié)能燈泡,古代則有省油的燈。這“省油燈”在世界上非常有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的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就贊揚過中國唐宋年間的節(jié)油瓷燈,并認為是蒸餾冷制水與蒸汽循環(huán)系統(tǒng)前身。而在南宋詩人陸游的《宅居記事》中則提到“書燈毋用銅盞,唯瓷碗最省”。很多人誤解為節(jié)省金屬,其實是節(jié)省了油。
藏家薛勇就有這樣一件元代的黑瓷節(jié)油燈,是一個碗型帯夾層的燈具,上層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來裝水。由于當時主要使用油料燃燈照明,而油料遇熱后會揮發(fā),因此古代的能工巧匠采用燈具底部加入一定的水,降低油的溫度,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的確能夠節(jié)省燈油25%至30%,因此在考古中,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燈出土。藏家卿烈軍曾經帶著一盞唐代省油燈去參加鑒寶節(jié)目,當時有觀眾說這種土燈在他們老家很多,不值錢,但專家依然給出了6000元的參考價,原因是省油燈創(chuàng)燒于唐代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窯,此后各地都有仿燒,而這盞省油燈恰恰是唐代邛窯燒制,屬于非常難得的第一代省油燈。
長信宮燈亮相世博會
不過比起省油燈,更絕妙的是出現于西漢時期的釭燈。“釭燈”這個字眼,可能大家很陌生,但若說到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知道的人就多了。它曾經出現在動畫片《九色鹿》的片頭,如今作為河北國寶級文物參加上海世博會,在河北館里展示。
長信宮燈作跪姿宮女執(zhí)燈形,通體鎦金。宮女梳著發(fā)髻,穿寬袖長衣,右臂自然舉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燈盤;最妙處就是她的右臂,實為煙道。右臂下的燈盤點燃時,燈燃燒排放的煙通過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體內,而宮女恰在燈火的映照下愈發(fā)美麗動人。
所謂“釭燈”就是漢代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里達到“取光藏煙”的環(huán)保效果。長信宮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釭燈,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稱頌的古代環(huán)保杰作。而在西方,直到18世紀才有人通過完善燈罩設計從而初步控制油煙污染問題。
其實,除了著名的長信宮燈,諸如鳳燈、鼎行燈、牛形燈、雁魚燈、鵝魚燈都屬于釭燈。鼎形燈的煙管,是從燈體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煙道,又兼做燈的把手。而象生形燈具則巧妙利用形體本身的有機部分作為導煙管,如東漢的錯銀銅牛燈—燈座為佇立狀的黃牛,牛腹中空,背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置扁平把手,便于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的燈罩,其中的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
奇思妙想今收藏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文化中有很多都是在燈下“做”出來的。因為在古代沒有專職的學者、詩人、科學家,白天他們要種田、要上朝、 要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在燈下作文、做研究、做學問。如此一來,燈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藏家殷小林就收藏著一盞民國粉彩瓷罩燈,燈上刻著“夜半三更做燈前”。
然而,眼前的東西往往被人忽略。由于燈具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過于廣泛平常,長期以來少有人關注它的收藏投資價值,它總是散落于雜項中,或屬于青銅器類,或屬于瓷器類,沒有形成氣候。
事實上,古代燈具的精美絕倫、奇思妙想絕不亞于其它器物,從它們曼妙的名字中就可知一二。漢代有以人為造型的“宮女燈”、“羽人燈”、“男奴燈”,也有以動物為造型的牛形燈、羊尊燈、朱雀燈、鶴龜燈、麒麟燈等,其它造型的還有多枝燈、盒燈、耳杯燈、豆形燈等。藏家薛勇所珍藏的一盞漢代的九頭鳳鳥綠釉陶燈,分為三層,底盤和中層邊沿各嵌有四個展翅欲飛的鳳鳥,托著燈盤,頂部為一鳳鳥形的燈池,因九個鳳頭而得名。宋代之后,走入尋常人家的陶瓷燈具色彩異常豐富,除了黑釉、白釉、青瓷等外,還有青花、五彩瓷燈,而清代燈具則以造型取勝,有猴頂燈、童子舉燈、獅子馱燈、蓮花燈、佛頂燈等。
從海外拍賣市場來看,古代燈飾的升值潛力不可小看。2004年英國寶龍拍賣行曾以260萬英鎊拍出一盞古羅馬的玻璃油燈,而它在1979年首次易主時的價格僅為52萬英鎊,到了1986年,它的價格就已升至210萬英鎊。
不過,近年來古代燈具在國內也已經開始成為一個新興的收藏門類。西安、昆山、北京等地都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老燈藏家,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成立展館,還著書出版。而在拍賣行內,曾經有一件清代紫檀座宮燈以49.5萬元成交,還有一對清代銅胎嵌掐絲琺瑯燈籠成交價達到了47.52萬元,民國時期的一對粉彩六角燈罩拍出12100元的價格,甚至一件無底價的銅畫琺瑯小把燈也能在小拍中以6160元成交??傮w而言,古代燈具的市場價位尚處低端,但隨著人們對古燈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古燈收藏得到青睞,其價格必然水漲船高。不過在很多古燈藏家看來,收藏古燈并不在于投資,而在于那份難以割舍的人文情懷—遙想當年,書生挑燈夜讀,紅袖添香……(圖片所示藏品均由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zhèn)千燈草堂殷小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