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共治”說不過是“G2”說法的最新翻版。這再次提醒我們掌握和爭奪話語權的必要性。不只氣候,在其他國際問題上,話語權都是一個重要武器。
12月11日下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駁斥了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共治”的說法。所謂“中美共治”說,主要是中美兩國在全球氣候峰會中扮演關鍵角色?;蛘?,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zhí)行秘書德波爾的話說,美國和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的40%,沒有中美兩國的具體承諾,很難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任何協(xié)議。
中美兩國的確都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但這種說法卻有意無意忽略了更多的事實: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而美國是發(fā)達國家,這種不同意味著,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和其他發(fā)達國家一樣背負著“歷史債務”,承擔著由此而來的責任,而中國則不用承擔這種責任。用何亞非的話說,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兩國的責任和義務有本質區(qū)別;將中美兩國相提并論,缺乏歷史與法律基礎,也不符合事實。
另一方面,這種論調的潛在含義就是,在氣候變化領域,中國和美國應該承擔最重要的責任,也暗示著中國要為此次大會可能的失敗承擔關鍵責任,這幾乎是在變相地向中國施加壓力使中國作出更多妥協(xié)和讓步。何亞非對這種論調的駁斥,正表明了中國政府意識到了其中所隱含之意。
盡管先提出“G2(注:中美兩國組成一個集團替代八國集團)”說法的是美國學者,不過至少在氣候變化領域,美國政府或許也不喜歡“中美共治”的說法。因為,在這一領域,美國一直逃避責任,在所有發(fā)達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尚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即使在奧巴馬上臺后,美國政府的立場較布什時期有所改變,但仍遠遠落后于其他發(fā)達國家。更何況,面臨國內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急于解決就業(yè)問題、為明年中期選舉拉取選票的奧巴馬,在減排和“拼經濟”之間的選擇余地并不大。
拋開美國不說,對中國來說,“中美共治”說凸顯了話語權的重要性。“G2”說法出籠以來,已在國際社會引發(fā)了長時間的熱議。雖然中國領導人已公開表示不贊成“G2”提法,但并未能完全平息這種說法的傳播。眾所周知,盡管美國的實力有所削弱,中國的實力有所加強,但中美之間的實力仍有相當差距。然而,“G2”提法在很多人頭腦中塑造出一個虛幻的中美“兩國集團”,仿佛中美實力已平起平坐,為此兩國在諸多國際問題上也要承擔同樣的責任。如此幻象愈演愈烈,正是“話語權”的力量所在:即使它反映的并非現(xiàn)實,卻依然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Α?/p>
事實上,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共治”說不過是所謂“G2”說法的最新翻版而已,而且很可能不是最后一個版本。透過此次氣候大會也讓我們真切意識到,在一定意義上,“G2”概念幾乎就等同于“捧殺”。
“中美共治氣候論”再次提醒我們掌握和爭奪話語權的必要性。不只是在此次氣候大會上,在其他國際問題上,話語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器,如果沒有掌握和利用好這種武器,就會在談判和較量中陷入不利;相反,如果利用好這種武器,就可能力量倍增。當然,爭奪話語權也并非易事,它是一國的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其成長既需要硬實力的支撐,更需要在各種談判和較量中不斷積累和創(chuàng)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