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低,只有更低。11月開局第一周,國內多晶硅市場跌勢仍在延續(xù)。市場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國內市場報價20-24萬元/噸,較10月底再度下滑1萬元/噸,部分成交價更跌至20萬元以下。
盡管如此,對于占據著全球硅片及組件九成市場且面臨生存危機的國內光伏企業(yè)而言,這似乎并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質最終使得它們在國內多晶硅產量與產能雙重提升且?guī)齑婕哟蟮木硾r下,仍然向海外市場傾斜。
最新海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 7月起,我國多晶硅進口量連續(xù)三月創(chuàng)下新高,僅9月就達到6489噸,較8月再增16噸。而此前的8月數據則剛剛刷新自2010年11月以來保持的6153噸最高記錄。從同比來看,多晶硅的進口量也在同期連續(xù)呈現增長超過40%的情況。最大同比達71.6%,最小也有41%。由此而及,截至前三季度我國多晶硅累計進口量達4.85萬噸,已然超過去年全年約4.5萬噸的進口量。
對于起步較晚的國內光伏行業(yè)而言,多晶硅長期依賴進口其實不足為奇。隨著國內多晶硅行業(yè)的成長,其進口依賴度也逐步下降,但進入2011年以來,持續(xù)惡化的市場趨勢卻使得原本有所緩解的進口依賴度悄然攀升。而與早前因產量所限而無奈流失市場不同的是,由終端需求萎縮引致的“國外多晶硅內流,國內多晶硅減產”效應,則正構筑著國內光伏“兩頭在外”新的供需怪圈。
進口兇猛的前三季
“從目前的情況看,今年的進口依存度很可能回升到六成左右。”四川某多晶硅業(yè)內人士如此表示。據他稱,2008年國內多晶硅進口量一度超過80%,此后兩年曾逐步降至50%,按照年初預計今年則可能進一步降到40%,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外市場對國內光伏上游原料的控制。
顯然,事與愿違的是,從二季度開始進入需求萎靡期的多晶硅市場卻連連驚現實際進口數據的不斷迭增。而僅僅半年后,其累計進口量則已經超過全年的預計數據。此前,市場曾預計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7萬噸,按照40%的依存度,進口量總和約在4.7萬噸左右。
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量總體呈先增后降的情況。其中,1月受國內多晶硅企業(yè)開工影響,進口量一度高達5512噸,2月在國內市場逐步恢復的境況下則大幅降至3316噸,但隨著3月下游需求趨冷,進口量卻再次攀升至5921噸,環(huán)比增幅達78.56%。此后三個月進口量開始小幅下跌,4、5、6月分別為5664噸、5273噸、4692噸。
進入三季度的7月無疑是今年進口量出現轉折的一個月。當月多晶硅進口量提升至5191噸,同比增長41%,環(huán)比增長10.62%。而接下來的8月進口量更迅速陡增至6473噸,同比增長71.6%,環(huán)比上升24.7%。9月再創(chuàng)新高的是,多晶硅進口量在達到年度峰值6489噸的同時,其累計進口總量也隨之突破4.85萬噸,已然超過全年預期數據。
歐美市場仍是國內多晶硅進口的主要市場。其中美國、德國合計進口量長期以來約占到進口總量的四成左右。海關數據顯示,三季度,來自美、德兩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分別達到4139噸、3408噸,分別占到當季總進口量的22.8%、18.77%。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起,國內來自韓國的進口量也驟然提升,并迅速趕超歐美兩國。7月進口數據顯示,多晶硅韓國進口量達到2054噸,已經遠超排在后兩位的美國、德國,后者分別只有1320噸、720噸。8月德國市場有所回升,但從絕對數看,韓國已取代美德穩(wěn)居第一。當月國內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521噸,從美國進口1401噸,從德國進口1249噸,三者分別環(huán)比增長22.7%、4.6%、73.4%。
業(yè)內人士透露,韓國多晶硅產業(yè)原本起步較晚,但經過近兩年技術消化及產能提升,整體產量已經大幅提高,因此其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逐步取代歐美傳統(tǒng)國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