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能源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fā)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在能源需求總量巨大、而能源資源保有量并不十分充足的基礎上,能源總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6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28.5億噸標準煤的91%),是1949年的109.5倍和1978年的4.2倍。能源的發(fā)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清潔、高效、方便的能源使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qū)基本無電,1949年全國人均生活用電不足1千瓦時,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為主。改革開放前,居民生活用商品能源中煤炭所占比重在90%以上。
60年來,居民生活用能在數量上、質量上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歷了從傳統(tǒng)生物質能和煤炭為主體的能源到以電力、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煤炭、先進生物質能多種能源并存的轉變,優(yōu)質能源在生活中的比重大幅上升。
通過農網改造、“光明工程”等項目,農村和偏遠地區(qū)的用電條件大大改善。1998年以來,國家已累計安排4000多億元用于農村電力建設。2008年農村人均生活用電量超過300千瓦時,無電戶減少到200萬左右。
能源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008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電、空調、洗衣機和電冰箱擁有量分別達到132.9臺、100.3臺、94.7臺和93.6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電、洗衣機、電冰箱和空調擁有量分別達到99.2臺、49.1臺、30.2臺和9.8臺。
私人汽車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據統(tǒng)計,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從1949年底的5.09萬輛增長到2008年底的5099.6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3501.39萬輛。家庭石油的消費由原來主要是“洋油燈”用的煤油轉向炊事用的液化石油氣(LPG)和私家車輛用的汽油、柴油。
不斷增強的能源生產供應能力可靠支撐經濟發(fā)展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不斷增加,發(fā)展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能源大國。
——煤炭產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達到27.9億噸,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穩(wěn)步增長,2008年全國原油產量1.9億噸,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2008年全國天然氣產量760.8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6849.1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9位。
——電力工業(yè)實現跨越式發(fā)展。2008年全國發(fā)電裝機容量7.93億千瓦,年發(fā)電量34669億千瓦時,分別為1949年的458.1倍和806.3倍,是1978年的13.9倍和13.5倍。2004年以來,發(fā)電裝機容量平均每年增加近1億千瓦,增長速度之快在世界電力建設史上絕無僅有。電力裝機容量規(guī)模從1996年起穩(wěn)居世界第二。
在提高能源生產能力的同時,加快建設配套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善的能源運輸體系。截至2007年底,全國形成了北油南運、西油東運的原油、成品油輸送管網,原油年輸送能力達3.2億噸,成品油年輸送能力達1億噸;建成了3.1萬多公里的全國性天然氣管網,年輸送能力達810億立方米;建成了北、中、南三個鐵路運煤通道和多個專用煤炭碼頭,形成了鐵路、水路和公路多式聯(lián)運的煤炭綜合運輸體系;建成了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32.71萬公里,城鄉(xiāng)用電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制定了“開發(fā)與節(jié)約并重,把節(jié)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在“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中將單位GDP能源消費強度下降20%作為約束性指標。在一系列節(jié)能政策的指導下,1980—2000年,實現了以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GDP翻兩番的目標。1978—2008年的30年間,GDP年均增長9.8%,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5%,年均節(jié)能率3.9%。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