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藍鯨”背后的發(fā)展故事幾乎是一個餐飲奇跡。但許多人并不知道,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小藍鯨”老板劉國梁,20多年前只是一個讀不起書、在小鎮(zhèn)上炸油條的鄉(xiāng)下娃……
燈紅酒綠,商海沉浮,多少人翻船落水?也許,正是有了自己做人的原則,才有了今日的“小藍鯨”、“笑到最后”的劉國梁。
創(chuàng)富核心
在武漢談到吃,許多人就會聯(lián)想到“小藍鯨”。曾幾何時,小藍鯨贏得了無數(shù)值得驕傲的榮譽:“中國餐飲百強企業(yè)”、“全國十佳酒家”……
在短短十余年時間里,它由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館一躍成為湖北中餐連鎖的龍頭,并成為武漢餐飲的一塊響亮的招牌。
苦澀童年
為掙錢讀書給尸體守夜
劉國梁,1966年出生在武漢市郊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一間滿是裂縫的土坯房里,他苦澀的童年就在這間土坯房里度過。但劉國梁聰明又刻苦,上學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喜愛。對數(shù)字十分敏感的他,數(shù)學成績一直特別好。直到現(xiàn)在,劉國梁從不用電話薄,幾乎所有的電話號碼,都憑記憶脫口而出,令人嘆服。
但是,因家境貧困,這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卻一直面臨著失學的威脅。為了能掙錢讀書,他什么樣的苦都吃過。有一年,家鄉(xiāng)發(fā)大水,淹死了人,為了多掙幾元錢交學費,不過十歲出頭的他,竟和父親輪換通宵提著馬燈為撈上來的尸體守夜。1984年,劉國梁初中畢業(yè),家里實在供不起他繼續(xù)上高中,就把他送到附近的鎮(zhèn)上學炸油條。在街口擺上一口大油鍋,炸一輩子油條———對貧困的農(nóng)村孩子劉國梁來說,命運似乎就這樣注定了。這時候,一樁意外卻讓劉國梁平生第一次踏出了小鎮(zhèn)。家徒四壁的泥坯老屋,已住了幾代人,這一年終于捱不下去了,木梁腐爛斷裂,已經(jīng)無法住人。要重新修整,約需1300元。想來想去,沒有辦法,只有進城打工。就這樣,1300元把劉家父子逼上了武漢。
選擇創(chuàng)業(yè)
決心不再受命運的擺布
初到陌生的都市,父子倆租不起房子,只能“傍”親戚。好在劉國梁在鎮(zhèn)上學了白案,炸過油條,好心的親戚把他介紹來到漢口一家小餐館,學做紅案。他的父親則找到一家苗圃打零工。
為了掙夠修房的錢,剛18歲、瘦弱的劉國梁埋頭苦干。武漢的夏季熱得冒煙,在密不透風的廚房里,他一人負責紅、白兩案,同時應(yīng)付七、八張臺面的菜肴,好幾次,都熱得暈倒在爐子前。他酷愛學習,師傅傳授技藝,總是記在心里,反復推敲。為了純熟技藝,他經(jīng)常加班到深夜。憑著不怕苦、肯動腦的精神,學徒劉國梁漸漸有了一手好廚藝。他的一個絕活,至今為當時的同行津津樂道:一只活雞,從開膛破肚到端上桌面,不過幾分鐘的事,給雞去毛時,面對滾燙的開水,他可以動作敏捷得燙不到手。
圖解:就這樣,兩年過去了,父子倆歷盡艱辛,終于攢到了幾千元血汗錢,可以回家修整房屋了。然而此時的劉國梁,經(jīng)過大城市的濡染,已經(jīng)眼界大開,不愿意再回到那個貧苦的鄉(xiāng)村了。就在他有這樣念頭的時候,劉國梁偶爾聽到一位顧客感嘆,目前武漢適合老百姓消費的像樣的餐館太少了,這位顧客的話給劉國梁觸動很大,他覺得在武漢開餐館是很有前途的,只要用心經(jīng)營,一定能賺錢。那一刻,他下定決心,不再受命運的擺布,自己去闖出一番天地。
原始積累
勤扒苦做賺取“第一桶金”
劉國梁沒有回家翻修老宅,而是苦口婆心地說服家里人,用這筆錢開了家小餐館“小南京”。店在當時冷冷清清的漢口新華后路,招牌也十分簡陋。
和每一個小業(yè)主一樣,劉國梁為了他的“第一桶金”,起早摸黑,勤扒苦做。5年間,劉國梁精打細算,“小氣”到了極點,為了節(jié)約成本和保證原料的品質(zhì),他曾騎著摩托車,到200公里外的洪湖去采購鮮魚。他對菜肴精益求精,并對客人承諾:如果菜做的不好可以要求重做。他嫻熟的技藝和良好的待客之道使得小餐館生意紅火起來。
就這樣,用了5年的積累,劉國梁攢夠了20萬元。20萬元,對于出身貧寒的劉家,算得上是座金山了,眼見武漢餐館越開越多,生意越來越難做,不少餐館都在上檔次、上規(guī)模,劉國梁提出要傾其所有,用來購置大門面,進行高檔裝修,卻遭到了想回家蓋房的父親的強烈反對。是小富即安,還是開創(chuàng)更大的事業(yè)?劉國梁面臨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抉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