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2點半,陽光灼熱。在上海市閔行區(qū)山花路的一幢高樓里,身材修長的趙春江鉆出13樓的窗外,一手攀附窗沿,一手指著頂樓上的22塊太陽能電池板,隔間墻上掛著逆變器、計量表和交流保護開關——這是他的寶貝,功率為3KW瓦的太陽能屋頂——上海唯一的小型家用太陽能發(fā)電站。
“今天到這會已經發(fā)了12.6度電,今天至少可以發(fā)15度電”,趙春江是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的所長。從2006年12月15日安裝太陽能屋頂以來,實際發(fā)電8200度,扣除線路損耗等,實際并入電網的發(fā)電量為8022.7度,平均每天發(fā)9度電。
“白天發(fā)電用不完,送到電網上,晚上太陽能屋頂不發(fā)電,用電網的電”。
趙家住3層復式樓,共有3臺冰箱,8個電視機,還有中央空調1臺,電腦2個,一年用電5000度,其中自家太陽能屋頂發(fā)電3000多度。而上海市一般住戶一年用2000度電左右。
新能源像“包子”
為安裝這個“太陽能屋頂”,趙春江購買了這棟交通并不十分方便的復式樓——復式樓頂可以用來安裝太陽能屋頂。
2006年年初,上海市搞了個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趙春江在當年年底自費12萬元安裝了太陽能屋頂。
計劃分為兩期,第一期2006-2010年:完成太陽能屋頂1萬套,每套3kW。裝機3萬kW,年發(fā)電量3300萬kW/h。按每套15萬計算,第一期需投資12.7億元。第二期2011-2015年:完成太陽能屋頂9萬套,每套3kW,裝機27萬kW,年發(fā)電量2.97億kW/h。按每套9萬元計算,需投資92.6億元。
直到現在,上海的3KW太陽能屋頂還是只有趙家這臺。
崔容強當時主持了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他是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他回憶說,當時專家們提出的按初裝費每瓦補貼50元錢的計劃,政府部門沒有通過。
崔容強估算,2005年上海全市用電量達到960億kW/h,如每1kW/h多收0.01元電費,則全市每年可以多收電費近9.6億元人民幣,將這筆錢與上海綠色電力用于光伏發(fā)電的資金合成為“上海陽光基金”,太陽能屋頂計劃基本上可平衡預算。
而到二期時,隨著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fā)展,每套太陽能屋頂的成本將下降得更多。趙春江家的太陽能屋頂現在的造價只需9萬。
但太陽能屋頂發(fā)展的關鍵仍然是尚待明確的政府補貼。上海電力系統(tǒng)一位專家戲言:“一個包子,肉在里面,看不見摸不著,這就是新能源的尷尬。”他直言,如果中央有足量政策補貼皆大歡喜,如果沒有,地方的優(yōu)先選擇是生產新能源設備,而讓別人使用新能源發(fā)電。
老趙的心愿
趙春江一直期盼中國的太陽能屋頂能像日本一樣蓬勃發(fā)展,“現在的技術已經是傻瓜式的,成本也是一直在降,也不用如何維護”。
比如,上海地區(qū)每個月都有雨水,可以沖刷掉太陽能電池上的灰塵,而下雪會讓清潔工作更加徹底,“我家的太陽能發(fā)電站已經安全運行了900多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