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聞位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城北的一座垃圾焚燒站,竟然成為不少游客慕名而去的參觀景點。帶著這一好奇心,筆者在今年夏天先后兩次進行實地觀察。
在維也納城市地鐵U6線和U4線都經過的Spittelau站臺,走出地鐵站不到30米,就來到垃圾焚燒站的鐵網通透圍墻邊。
遠遠看見一座高大的樓房,墻壁涂上了隨意涂抹的卡通畫,色彩斑斕而充滿童趣,有各種各樣顏色的水果,有各種工具圖案、綠色植物……
在樓房中間有一個高聳入云、100多米的圓柱建筑,整個外觀也采用大塊色彩裝飾,中部有一個碩大的金球,在藍天下格外醒目,以至有不少游客誤以為是供人參觀的金色旋轉餐廳。當看到廠區(qū)安放有幾個黃色的大型圓柱形密封貯藏罐時,你才醒悟,這就是要參觀的垃圾焚燒站。
這神奇的外觀,是當?shù)赜忻乃囆g家、設計師百水先生的杰作。工程從1988年至1992年進行4年的改建。為了改變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同時也使站內的工作人員增強環(huán)保意識,有一個愉悅的工作環(huán)境,有意識將傳統(tǒng)工廠的灰色墻壁采用大塊色彩、奇趣的畫面裝飾。
樓房的天臺、陽臺種滿植物,不經意間冒出棵棵綠樹,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共存。而100多米高的煙囪上特別吸引人眼球的大金球裝飾,竟然是垃圾焚燒站的控制室。在施工期間,百水先生還鼓勵工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盡量“手工制作”。樓房的窗臺各有不同,雖然經過2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樓房的外觀色彩如新。
筆者沿著廠區(qū)走了一圈,圍墻只有一道鐵絲網,廠區(qū)四周既有在旁邊經過的高速公路,又有供地鐵站、列車站行人出入的馬路,更有專設的行人、自行車小道。離廠區(qū)車輛出口不到30米的路邊,還設了兩個固定的快餐制作小屋,中午時分,吸引不少人前去光顧。垃圾焚燒站附近還有一個多層室內停車場,四周有辦公樓和其他建筑物,而并非我們想象的荒地一片。
從通透的圍墻望去,廠區(qū)不見垃圾堆放,無嘈雜的機械運作聲音,少見工作人員走動。據(jù)了解,該站焚燒處理維也納1/3垃圾量,產生的熱量能供應周圍約20萬戶居民使用,而燃燒過的渣土可以處理壓縮為建筑材料,做到一物多用。筆者經過兩次不同時段的實地觀察,聞不到臭味,也不見高聳的煙囪噴出黑煙。要不,離垃圾焚燒站只有幾十米的地鐵站、列車站、固定快餐小屋、多層停車場早就“退避三舍”遠遠遷走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國內各城市對垃圾焚燒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不妨吸收別人好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強化環(huán)保,造福社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