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里年油耗百萬元
人口密度大,選址離居民區(qū)太近,是陳永莉反對在西二旗建垃圾處理廠的主要原因。她拿出環(huán)評報告向記者指出,根據《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2006版),該地塊規(guī)劃建設項目為體育公園。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在2011年11月23日發(fā)布公示《2011規(guī)函市政字0035 號》,將其調整為市政設施用地,建設餐廚垃圾處理站。
政府規(guī)劃相對滯后,以前政府對這一塊考慮得不夠,沒有預先留出地方,是造成現在這種困局的主要原因,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對記者表示,這也造成現在可選的地方比較少。
記者實地調查發(fā)現,籌備中的西二旗餐廚垃圾處理廠,東側是回龍觀定向安置房,距離僅約200米,陳永莉所在的領秀新硅谷小區(qū)距離垃圾處理廠也不超過500米。垃圾處理廠周圍居住區(qū)密集。
陳永莉反復強調,相關部門刻意回避居民對規(guī)劃變更和選址的質疑,只是說這個項目安全成熟,從技術、設施到管理一系列控制措施都很完善,不會污染。
居民區(qū)離垃圾焚燒廠多遠才是安全距離,一直沒有可靠標準。“目前,國家環(huán)保部的標準是300米以內不能建永久居住項目,現在有的人主張1公里、2公里,沒有公認標準,關鍵是如何監(jiān)測空氣污染物濃度?”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工程學院教授趙由才電話中告訴《投資者報》。
徐海云曾參與了北京是門頭溝區(qū)魯家山垃圾焚燒項目可行性研究,“魯家山是扇形收集面,收集面小,而且地方偏遠,將來的運輸成本非常高,而這最終的代價必將由北京市民承擔。”徐海云對《投資者報》記者坦言,魯家山項目最終能上馬,是平衡現實的需要,也是無奈之舉。
“由于公眾對垃圾焚燒不理解,加上一些環(huán)保組織的抗議,北京市政府只好選址在一些偏遠地區(qū)建比較大型的垃圾焚燒項目,實際上更好的選擇是在距離垃圾產生地較近,建規(guī)模適中的焚燒廠。”徐海云對記者說。
多數受訪的專家認為,垃圾焚燒廠建設應考慮垃圾運輸的成本。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測算,建設一個日處理量 1600 噸的垃圾焚燒廠,如果與垃圾轉運站的距離每增加5公里,年運費光油耗就增加至少130萬元。由于垃圾清運的責任主要落在市區(qū)環(huán)衛(wèi)公司,實際上還是政府買單。
“政府規(guī)劃部門單方面主導垃圾處理廠選址,也是造成選址爭議的原因。有些項目事前缺乏與周邊居民的充分溝通,甚至到了真正準備開工建設的環(huán)節(jié),才讓公眾得知。”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助理研究員岳東北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作為全亞洲垃圾焚燒“典范”的日本,在垃圾焚燒場所選址方面,除了考慮自然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外,還充分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政府主管部門已經形成一個規(guī)范的做法,就是提出多個建設方案備選,多次確定候補地區(qū),進行廣泛的調查與分析評價,采取民眾反對聲音較小、社會接受程度較高的方案。
在趙由才看來,盡管中國的垃圾焚燒廠選址也會聽取相關專家和居民的意見,但“由于體制的差異,政府和民間的溝通沒有(日本)那么充分和順暢”。
占地少處理快 發(fā)展焚燒是關鍵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填埋場由于長期超負荷運轉,預計北京大部分垃圾填埋場在四至五年內即將封場。”
根據北京市《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的工作意見》(2009)的要求,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率今后每年要降低1至2個百分點,2012年下降到5%,2015年力爭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此外還明確提出,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的比例為2:3:5,到2015年要調整到4:3:3。很明顯,調整處理結構的關鍵在于發(fā)展焚燒。
“要實現上述目標,不加速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是不可能做到的,”國內頂級環(huán)境門戶網站藍白藍網總經理李建軍告訴《投資者報》,而“垃圾焚燒廠肯定是北京市今后建設的重點。”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填埋、堆肥和焚燒。“與填埋相比,焚燒的方式最大的優(yōu)點是減量快、占地小、技術比較成熟,臭氣容易控制,對于人口密度大、土地緊缺的大城市來說,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徐海云說,“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城市垃圾不采用焚燒處理,沒有別的出路。”
記者了解到,生活垃圾在高達850度的焚燒爐中燃燒后,垃圾能減量50%~80% ,經分類處理后燃燒甚至可減量90%。作為世界上最早應用垃圾焚燒技術的國家,日本70%以上的垃圾被推進焚燒爐,至今仍擁有超過1400座垃圾焚燒爐,首都東京就將近60座。
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垃圾焚燒做得最好,焚燒處理占比約為55%。“如果不算回收利用的垃圾,焚燒的比例高達80%左右。”徐海云表示。
除了“減量快”優(yōu)勢,垃圾焚燒廠尤為吸引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占地面積小”。以高安屯為例,2002年建設的垃圾填埋場,設計日處理1000噸,但占地高達600畝,而旁邊2008年新建的垃圾焚燒廠,日處理1600噸,占地只有70畝。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