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金屬治理技術類型及其特點分析
目前,針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技術主要有三種類型: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
1.1 物理法
通常包括客土法、熱解析和電動修復等。
(1)客土法
對于污染嚴重的土壤,采用機械挖掘、清理干凈,再用潔凈的客土回填。污染土壤被轉移到固體廢物填埋場經(jīng)固化/穩(wěn)定化處理后進行填埋處置,或者送往水泥窯處置。
對于污染較輕的土壤,通過在土壤表層加入大量干凈的客土后、翻耕混勻,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到國家土壤標準值之下;或者通過機械翻耕方式,將表層污染土壤與底層干凈土壤進行位置互換,原來的表層土壤成為新的底層土壤,原來的底層土壤成為新的表層土壤,這樣減少了污染物與植物根系的接觸,從而達到減輕危害的目的。
優(yōu)點:客土法對于污染重、面積小的土壤具有非常明顯的修復效果,治理效果明顯、徹底。缺點:對于大面積污染土壤的修復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而且潔凈土壤的來源也難以保障。另外,客土法容易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轉移到下層的重金屬污染土壤很容易導致重金屬的釋放、轉移進入地下水,造成新的地下水危害。
(2)熱解析法
通過對土壤加熱升溫,將揮發(fā)性污染物從土壤中解析出來,并進行收集、處理。目前,熱解析法主要用于有機物污染土壤的修復,如石油污染土壤。對于揮發(fā)性重金屬(主要是汞、硒)污染土壤修復,理論上可以采用熱解的方法。但是,由于熱解析法需要在300°C左右進行,易使土壤有機質和結構水遭到破壞而喪失土壤功能。同時,揮發(fā)的汞蒸汽等進入大氣會造成二次污染。由于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每立方米土壤的修復成本估計在1200~1500元人民幣左右。
(3)電動修復
將電極插入受污染土壤,通過施加微弱電流形成電場,利用電場產(chǎn)生的電滲析、電遷移和電泳等效應,驅動土壤中的重金屬粒子沿電場方向定向遷移,從而將重金屬富集至電極區(qū)進行集中處理或分離。電動修復技術是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可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但該技術局限性非常明顯,僅適用于小面積的污染區(qū)土壤修復。對于大面積污染農(nóng)田的修復而言,由于工藝復雜和成本高昂,該技術基本不具備可行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