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人妻,精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資料 » 環(huán)保技術 > 水處理 » 正文

生活污水土壤滲濾就地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10年7月15日 來源:環(huán)保技術網(wǎng)

....


3.1.5.2 微生物作用堵塞土壤孔隙


微生物及其胞外分泌物的積累可能會堵塞土壤的孔隙。研究表明,微生物細胞的積累不是土壤堵塞的直接原因,而微生物降解污染物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中間產(chǎn)物(胞外多糖) 是土壤孔隙堵塞的重要原因,降低進水中的C/N 比可以有效防止由胞外多糖造成的土壤堵塞。另外,土壤中腐殖質(zhì)的積累也會導致地下滲濾系統(tǒng)的堵塞。通過減小系統(tǒng)的水力負荷、降低進水有機質(zhì)濃度和強化土壤的通氣充氧作用等手段可以防止土壤中腐殖質(zhì)的積累。


3.1.5.3 生化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對土壤孔隙的堵塞土壤中微生物好氧反應過程中會產(chǎn)生CO2 ,厭氧反應過程中會產(chǎn)生CH4 、SO2 、N2 、N2O 等氣體,這些氣體如果不能從土層中及時排出的話,也會造成土壤孔隙的堵塞。通過干濕交替、間歇投配的操作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微生物新陳代謝產(chǎn)生的氣體對土壤孔隙的堵塞過程。


  3.2 系統(tǒng)性能強化措施


3.2.1 間歇滲濾、干濕交替運行


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恢復土壤的天然凈化能力。同時土壤滲濾系統(tǒng)不同于傳統(tǒng)的污水灌溉,它有嚴格的水質(zhì)篩選和高效的預處理系統(tǒng), 達不到標準的污水是不能進入土壤滲濾系統(tǒng)的[30]。


3.2.2 曝氣充氧


由于厭氧狀態(tài)是導致土壤中胞外聚合物積累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污水進行曝氣充氧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土壤堵塞作用。一般情況下,在土壤中滲透擴散的污水的DO 值約為0~1.0mg/L 這明顯偏低,而低DO 值污水的長時間滲透會使好氧微生物的分解活性受到影響。污水中的溶解氧濃度和土壤整體Eh ( 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值呈正相關關系,即污水中溶解氧的濃度高時局部土壤的Eh 值也會高,土壤微生物新陳代謝活性就高,由此有機質(zhì)中間代謝產(chǎn)物產(chǎn)生的量就低,土壤的堵塞情況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對污水進行曝氣可以提高DO 值,但是在滲透過程中其DO 值會迅速降低。而在散水管周圍供給空氣則可以有效提高污水中的DO 值, 維持土壤中的好氧狀態(tài),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以維持,同樣可以防止土壤中胞外聚合物的蓄積,日本已有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3.2.3 使用微生物抑制劑或溶菌劑


使用微生物抑制劑或溶菌劑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活動、將微生物殺死,進而防止土壤堵塞。如Magesan 采用快速滲濾系統(tǒng)處理具有高碳氮比(C/N值為66)的廢水時,土壤過水能力會迅速降低80%,而在進水中添加硝化抑制劑和多糖降解酶則可以將土壤的滲透系數(shù)提高到堵塞時的2.8 倍。Shaw 等也發(fā)現(xiàn),在進水中添加5%的次氯酸鈉以殺死細菌并溶解胞外多糖,可以完全恢復土壤的水力傳導能力。土地處理工藝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去除污染物質(zhì),宜采用不損害土壤微生物生存環(huán)境的措施來恢復土壤的水力傳導能力,因此,這種抑制微生物或殺死微生物的土壤堵塞防治措施的實際應用價值不大[31]。


3.3 發(fā)展展望


國外許多國家污水土壤滲濾就地處理已經(jīng)進入了設備化、商業(yè)化的運作,化糞池由最初的混凝土構筑改為玻璃纖維、聚乙烯塑料制造,可以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且質(zhì)量輕,運輸方便。滲濾管道也被制成了預制構件,組裝方便,為施工管理和維修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該系統(tǒng)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奠定了基礎,美國約有36%的農(nóng)村及零星分散建造的家庭住宅采用該設備對生活污水進行就地處理。所以在國內(nèi)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滲濾處理的設備化研究已是必然趨勢。生活污水就地土壤滲濾處理生態(tài)處理系統(tǒng)是一種適用于處理分散排放污水的實用技術。它充分利用了土壤- 植物- 微生物系統(tǒng)的凈化能力,具有不影響地面景觀,運行操作管理簡單、建設費低、出水水質(zhì)好等優(yōu)點。使污水處理從單純的“ 處理型”向處理與利用相結合的“ 利用型”轉(zhuǎn)移,經(jīng)污水生態(tài)處理后的水,還可以重復利用,可澆灌綠地,也可沖洗車輛、街道和廁所。污水就地土壤滲濾處理的發(fā)展趨勢愈加明顯已逐漸成為一種需要,必將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黃銘洪,等著.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恢復[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成徐洲,吳天寶,陳天柱,等. 土壤滲濾處理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 環(huán)境科學研究,1999 ,12 ( 4):33-36.

[3] 賈宏宇,孫鐵珩,李培軍,等. 污水土地處理技術研究的最新進展[J]. 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1,2 ( 1):62-66.

[4] Amy G,Debroux J F,Arnold R,et a1.Preozonation for enhancingthe biodegradability of wastewater effluent in a potable-recoverySoil aquifer treatment (SAT) system[M].Revue Des Sciences De
L'Eau Journal ofWater Science,1996,9(3):365-380.

[5] Quanrud David M,Arnold Robert G,Wilson L G,et a1.Fate of organicsduring column studies of soil aquifer treatment [J].Journal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96,122(4):314-321.

[6] Amy G,Wilson L G,Conroy A,et a1.Fate of chlorination byproductsand nitrogen species during effluent recharge and soil aquifer
treatment(SAT)[J].Water Environ Res.,1993,65:726-734.

[7] 楊麗萍,田寧寧,褚富春. 土壤毛管滲濾污水凈化綠地利用研究[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 1999,12 ( 3):4-7.

[8] 皮運正,吳天寶,等. 土壤含水層處理去除可吸附有機鹵化物的試驗研究[J]. 重慶環(huán)境科學,2000,22(1).

[9] 孫鐵珩,周啟星,李培軍. 污染生態(tài)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348-350.

[10] Kopchynski T,F(xiàn)ox P,Alsmaldi B,et a1.Effects of soil type and effluentpre-treatment on soil aquifer treatment[J].Water Sci Tech.,1996,34(111):235-242.

[11] 張建,黃霞,施漢昌,等.地下滲濾系統(tǒng)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2,3 ( 4):47-51.

[12] 史莉,張笑一,彭潤芝.地溝式土地處理技術脫磷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3,21 ( 1):93-96.

[13] 董澤琴.土壤地下滲濾凈化溝污水除磷脫氮工藝及影響因素初 探[R].貴陽中日湖泊富營養(yǎng)化會議報告,2002.

[14] 盧曉霞,陳亮.污水快速滲濾處理系統(tǒng)對某些微量有機污染物的凈化[J].環(huán)境與開發(fā),1997,12(2):4-7.

[15] 鄭艷俠,馮紹元,劉培斌.土壤滲濾系統(tǒng)處理微污染水的研究進展[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4,15 ( 2):29-33.

[16] 張弛,張寶軍,陳桂德.無動力污水處理裝置- 無害化化糞池[J].江蘇環(huán)境科技,1999,1:21-23.

[17] 區(qū)自清.土壤滲濾裝置及其在污染物遷移實驗研究中的應用[J].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網(wǎng)絡研究動態(tài),1993,4(1):1-9.

[18] 丁兆運.土地處理系統(tǒng)治理城市污水的機理[J].棗莊師專學報,2001,18 ( 5):101-103.

[19] 何江濤,鐘佐燊,湯鳴皋,陳鴻漢. 人工構建快速滲濾污水處理系統(tǒng)的試驗研究[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2,22(3):239-243.

[20] 關小滿,張笑一,彭潤芝.地溝式污水生態(tài)脫氮處理技術研究[J].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04,21 ( 1):1-5.

[21] 蔡滿成,楊穎.污水人工土壤植物床處理[J].給水排水,2002,28( 9):13-19.

[22] 田寧寧,楊麗萍,彭應登. 土壤毛細管滲濾處理生活污水[J].中國給水排水,2000,16 ( 5):12-15.

[23] 顧夏聲,李獻之.水處理微生物學基礎(第一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79,65-66.

[24] Walter H,Zachritz Ⅱ, Wayne Fuller J.Performance of an artificalwethands filter treating facultative lagoon effluent at Carville,Louisiana [J].WaterEnviron Res.,1993,(65):46.

[25] Kristiansen R. Sand-filter trenches for purification of septic tankeffluent:I.The clogging mechanism and soil physical environment[J]. Environ Qual., 1981,10:355-357.

[26] Robet L,Siegrist. Soil clogging during 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as affected by effluent composition and loading rate [J].Environ QUAL.,1987,16(2):181-187.

3頁 當前為第 3[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jié)能環(huán)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